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windows系统» 汉王e拍仪设置,汉王e拍仪安装教程

汉王e拍仪设置,汉王e拍仪安装教程

2023-10-19 10:23:15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Windows系统下载、Windows系统教程、windows相关应用程序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李世民将大哥和三弟十个儿子全部屠戮,但最后李世民自己除了儿子李治一脉之外,其他诸子也被屠戮干净,真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应该说,李世民作为君主还是十分宽厚的。凌烟阁二十四阁功臣,死于李世民之手的只有两

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Windows系统下载、Windows系统教程、windows相关应用程序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世民将大哥和三弟十个儿子全部屠戮,但最后李世民自己除了儿子李治一脉之外,其他诸子也被屠戮干净,真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应该说,李世民作为君主还是十分宽厚的。凌烟阁二十四阁功臣,死于李世民之手的只有两个人,侯君集和张亮,但二人被杀,完全是二人咎由自取,贞观十七年(643年),侯君集因为卷入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坐罪处死。张亮晚年宠信术士,萌生异志,并收有养子五百人,贞观二十年(646年),张亮以谋反处死。其他人都富贵荣华。而李世民的残暴都体现在了对待他的兄弟身上。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渊一夜之间,二子十孙被李世民杀了一个干干净净,面对十二颗人头,李渊是欲哭无泪。心中的凄凉可想而知。也正是李世民得位不正,后世子孙有样学样,唐朝皇帝基本上都充满了血雨腥风,从李世民到唐玄宗不过九十年时间,玄武门发生四次政变。这实际上就是李世民埋下的祸根。也正是他对于自己的同母的兄弟如此残忍,也导致他自己的儿孙几乎被屠杀。真是报应。

在封建时代,皇子无疑是人上人,而对于皇子而言,他们也是分成三六九等。皇后的儿子天生的就是太子第一人选,尤其是长子,就是嫡子,享受优先继承皇位的权力;如果是妃嫔生的,那就是庶子,至于皇位,还是别多想了,你就洗洗睡吧,除非有特殊情况(篡位另算)。李世民自己篡位登基,自然不希望儿子有样学样,而希望兄友弟恭。李世民在登基的第三天就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李世民对太子十分溺爱。李世民曾下诏:“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所司勿为限制”(国库里的东西随便拿)。自己当皇子没有得到了,要让自己的儿子都得到。即便如此,李世民和李承乾还是走向分裂,齐王李祐在山东造反,牵连太子李承乾。最后李祐赐,开除宗籍,李承乾废为庶人,发往黔州安置。到底是亲儿子啊,下不了手。

 魏王李泰争储失败,调离地方安置,李世民怕自己死后李治杀魏王李泰,因此在留下遗诏:“诸王为都督、刺史者,并听奔丧,濮王泰不在来限”。(意思就是魏王李泰无需回京奔丧)。李世民把感情都给了自己的儿子,但对宗室却十分刻薄。李世民虽然对儿子十分溺爱,但在学业上督促的却十分严厉。曾对宰相褚遂良说:“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意思就是必须对皇子们严格教育,这就相当于救他们,不使他们误入歧途。李世民多次告诫诸子,“面对老师,如见我面”。但这一切都这是针对嫡子,而非庶子。

皇帝的庶子都是巩固地方(唐代宗室就藩地方)或者是与功勋大臣联姻的,李世民将庶出的女儿嫁给程咬金的儿子,李世民也曾经问魏征:“你闺女都十六了,该嫁人了。我家人你看上谁了”,魏征说,吴王李元轨不错,李世民二话没说,就让李元轨娶了魏征的女儿。庶子,长大后,就会就藩地方,成为刺史或者都督(名义上的)。

皇子看上去威风凛凛,也许觉得自己只要不争皇位,就能平安一生。但有些事情不是你个人能决定的,待遇最好的是帝王家,最无情的也是帝王家。你可以靠优越的出身不劳而获,但也要为此承担巨大的政治风险。自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有太子李承乾谋反案、汉王李元昌谋反案,房遗爱谋反案、上官仪案、章怀太子案,等到武则天称帝前夕,李姓诸王起兵失败,导致除了李治的直系儿子之外,其他的几乎被杀了了一个干干净净。

 吴王李恪遇害被杀,完全是一场冤案,这就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是别人认为你谋反,你就是谋反,实际就是因为李恪和长孙无忌等人不睦,当然最后长孙无忌也死于“谋反”,蜀王李愔因为受吴王李恪也受到了牵连,被直接废为庶人,迁往巴州。李世民十四个儿子。除李治外。余下的十三个儿子,六个以谋反论死。李承乾与李泰幽禁(算善终),三个早逝(死在李世民在位的时候)。无一善终。实际上都是李世民自己种下的恶果。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公元前205年,秦朝博士叔孙通穿着一身短衣投降刘邦。刘邦奇怪道:“你是儒生,怎么不穿儒袍?”叔孙通回答:“因为您不喜欢儒生。”刘邦顿时大喜:“说得好,我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这个儒生的名字叫叔孙通,和韩信、陈平一样,都曾追随项梁,后来又在项羽帐下效力。但是却都找机会投靠了刘邦,成为了刘邦手下的重臣。

 

不过,和他们不同的是,叔孙通并不擅长军事。他原来是秦朝的博士,因为欺骗了秦二世,害怕被惩罚就连夜卷铺盖逃了,投靠了项梁。

 

当时,陈胜、吴广已经在山东起义,由于通讯不畅,秦二世也不明就里,就召来一群博士儒生们询问:“你们觉得他们想干什么?”

 

有人说:“他们一定是反了,请陛下发兵攻打他们。”秦二世一听立马发火,脸色大变。

 

这时叔孙通急忙走上前说:“他们都说得不对。陛下圣明,国泰民安,怎么会有人反呢?那些人不过是盗匪罢了,当地官员很快就能平定。”

 

秦二世听了很高兴,不仅赏赐了叔孙通二十匹帛,还晋升他为博士。而那些说陈胜、吴广反了的儒生,则统统被抓进了大牢。

 

有学生问他为什么说假话,叔孙通回答:“要不说假话我就小命不保了!”然后连夜带着学生们跑了。

 

叔孙通先是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又投靠了楚怀王熊心;熊心迁往长沙后,他又投靠了项羽;等到项羽彭城大败后,他又无缝切换似地投靠了刘邦。

 

他知晓刘邦不喜欢儒生,于是专门换上了一套楚制短衣去拜见。刘邦看着亲切,就把叔孙通给留下了。

 

有了安身的地方,学生们也很高兴。毕竟东奔西跑了这么些年,这下总能施展才华了吧?可是没想到,叔孙通给刘邦推荐的都是一些能打能战的猛士。

 

学生们于是偷偷骂他:“跟着先生这么多年,都降汉了怎么还不推荐我们做官?”叔孙通听后乐了:“汉王现在正在打天下呢,你们能杀敌吗?放心,我们儒生的用处在今后。”

 

这倒不是叔孙通在给学生们画饼。俗话说,“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之?”文臣武将都有作用,只是需要发挥在不同的阶段罢了。

 

汉朝建立后,刘邦觉得秦的礼仪太繁琐,就废弃了。于是,朝中经常会上演一些鸡飞狗跳的情景。

 

一次,刘邦大宴群臣。群臣们都饮酒争功,喝醉了便放浪形骸,要么高声唱歌,要么就拔剑击柱。坐在上位的刘邦看到这一幕,不禁头疼。

 

叔孙通就悄悄地靠近刘邦说:“陛下,儒生不擅长进取,但是擅于守成。我可以和学生同行们一起为您制定一套礼仪。”

 

刘邦犹豫道:“会很复杂吗?”

 

叔孙通答:“不会。上古礼仪各不相同,我可以取古礼和秦礼的长处,杂糅出一套合适的。”

 

刘邦说:“那你试试吧,简单点,要我能学会的。”

 

叔孙通兴奋地退下。他先找到了三十多个鲁地的儒生商议,其中有两个儒生不屑道:“你都换了不下十个主人了吧?现在天下刚定,你就想着制定礼乐,简直是劳民伤财!我们是不会跟你一块干的。”

 

叔孙通听了讥笑道:“真是一群腐儒啊,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吗?”

 

于是,叔孙通就带着三十几个儒生和学生们,在野外用茅草排位演练了一个多月,制作了一套礼仪,史称“绵蕞习仪”。

 

刘邦看后十分高兴,说:“这礼仪简单可行,就照这样办吧!”

 

公元前200年,当长乐宫修建完毕后,刘邦大宴群臣。这一次,群臣们都按着身份品级依序而入,应走即走,应站即站,应进即进,应退即退,一切井然有序。

 

宴会上,有御史在一旁监察百官。众臣屈身俯首,莫敢失礼,不敢擅饮,并须按尊卑次第,捧觞上寿,然后才按礼数各饮几杯。偶尔有喝醉了的,都会被御史拉出殿外,和以前乱哄哄的场面截然不同。

 

等到宴会结束了,刘邦回到内廷后,不由大喜道:“我现在才感受到了做皇帝的尊贵啊!”

 

不久后,刘邦任命叔孙通为奉常,赏了他五百金。叔孙通后来制定了汉仪——《傍章律》十八篇,汉仪也因此逐渐完备。

 

在《春秋左传正义》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礼仪不仅能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也能规范一个社会的秩序。

 

叔孙通制作汉仪,对于刚刚经历战乱的汉朝来说,有着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所以,他对汉朝的贡献,不亚于那些打天下的名将。

 

每个人都能在社会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叔孙通贵在有理想、懂变通,他懂得如何去迂回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是食古不化。

 

但是,他数次易主的行为又不符合古人推崇的道德。因此,历史上对此颇有争议。司马迁称赞他能因时通变,为大义不拘小节;而司马光则认为他只是逞一时之功,沽名钓誉。

 

那么,你如何看待叔孙通为了实现理想多次改换门庭的行为呢?#头号周刊#

589年,萧摩诃受后主陈叔宝之命率军出征,抵御隋朝大军。临行前,这位替陈朝征战半生的老将哭着对陈叔宝说:“隋军来势汹汹,老臣定当拼尽全力,还望陛下在后方照顾好老臣的一家老小……”

陈叔宝为了让萧摩诃安心出征,便应承到:“将军放心出征,朕定会照顾好您的家人。”说完还拿出金银财帛赏赐给萧摩诃及将士们,这让萧摩诃和十万陈朝将士都斗志昂扬,尤其是萧摩诃更是备受鼓舞,率领军队一连取得几场胜利。

可渐渐的,军中出现流言,后主陈叔宝将萧摩诃一家接入皇宫并非为了兑现承诺、保护其家人,而是为了方便和萧摩诃的续弦娇妻任氏相好!更气人的是,陈叔宝更是在萧摩诃走后没多久便光明正大地召任氏侍寝!

这可真是我在前方拼死拼活,你在后方给我头上抹色彩啊,萧摩诃为此大怒,立即派人前去核验流言,这一核验果然是真的!萧摩诃为此对将士们说:“我等拼死拼活保家卫国,陛下却夺人妻女,不值当!”

主帅一句话,十万陈朝将士无了抵抗之心,隋军主帅贺若弼利用这一机会率军猛攻,陈朝就此灭亡,后主陈叔宝也因此成了阶下囚。

至于萧摩诃,他并未因此而生出大仇得报的快感,反而向贺若弼请求见陈叔宝一面。大家都以为萧摩诃再见陈叔宝会拔剑相向,可陈叔宝出现时,这位已近花甲的将军竟失声痛哭,还拿出食物呈给陈叔宝!

或许在萧摩诃的心里,因为自己的不抵抗才导致了陈朝灭亡,这对于历经陈朝五帝的他来说,多少有些悲戚吧。

550年,始兴太守陈霸先借侯景之乱起兵,想趁机在纷乱的时局里捞个一亩三分地。当时年仅十八岁的萧摩诃与时任始兴郡丞的姑父蔡路养一起抵抗陈霸先,曾经一人一骑斩杀对方多人,连陈霸先手下猛将侯安都都称其为勇将。

后来蔡路养战死,萧摩诃不得不投降,安排到侯安都麾下,深受侯安都和陈霸先的器重。此后平北齐,战北周,陈朝建国初的多次大战,都有萧摩诃的身影,尤其在争夺吕梁一战时,在主帅吴明彻投降的情况下,萧摩诃率军力战突围而不降,更是得到陈宣帝的赏识,封为右卫将军。

582年,陈宣帝病逝,临终前诏命太子陈叔宝即位,始兴王陈叔陵不服,便想要在灵前刺杀陈叔宝,却失败而逃往东府城。

陈叔陵虽失败,却早已培植了许多党羽,若不及早清除,势必会对陈叔宝造成威胁。可那时候的建康城里人心惶惶,无人敢应召前往讨伐陈叔陵。

关键时刻,萧摩诃挺身而出,率自己的几百亲兵前往东府城。而陈叔陵知道萧摩诃的名声,便想要收买他,萧摩诃为此将计就计,让陈叔陵派亲信去对接,萧摩诃趁机拘捕,平定了陈叔陵之乱。

因为这份扶立之功,陈叔宝即位后,十分重用萧摩诃,不仅封他做了侍中、骠骑大将军,还与萧摩诃成了儿女亲家,让萧摩诃的女儿做了太子妃。为此,萧摩诃十分高兴,觉得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以帮助亲家将陈朝更进一步。

可没过多久,萧摩诃便失望了,因为他发现那个即位初满心壮志的陈叔宝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整日凭借长江天险而自娱的陈后主。

588年,就在陈叔宝忙于酒色中的时候,隋文帝杨坚命大将贺若弼出镇广陵,准备对陈朝出兵。

对于隋朝的意图,萧摩诃自然清楚,便上书请求出镇以防御,陈叔宝只好任命他为南徐州刺史,防御隋朝。

第二年,见贺若弼没动作的陈叔宝将萧摩诃召回建康,却不知萧摩诃刚走,贺若弼便攻占京口,萧摩诃急忙请求出兵,陈叔宝不许。贺若弼趁机推进到钟山,萧摩诃急忙对陈叔宝说:“现在贺若弼扎营未定,此时出击可胜!”可陈叔宝依旧不许。

最终等到隋军主力全部到达,陈叔宝才慌了,让萧摩诃挂帅出征,便有了开头一幕。然而陈叔宝并非真心让萧摩诃出征,而是他早就看上了萧摩诃续弦的娇妻,之所以答应萧摩诃照顾其老小,也是为了方便自己罢了。

知道真相的萧摩诃除了愤怒更多的是悲戚,为国征战的心也不再坚定,这让贺若弼得以进军顺利,陈朝灭亡,萧摩诃和陈叔宝成了降人。

萧摩诃投降隋朝之后,因为对陈叔宝的态度而受到隋文帝杨坚的夸赞,并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可这样的任命并非实权,而是空洞荣誉,萧摩诃为此失落。

597年,萧摩诃的儿子造反,萧摩诃虽然没有因此受累,可他心里清楚自己终究是不受信任的降将,等到604年汉王杨谅起兵造反之时,七十二岁的萧摩诃无奈起兵附和,最终失败被擒而殒命。

自陈武帝开始到陈后主结束,萧摩诃历经五帝,是陈朝最后一位名将,不仅有开国初的追随之功,更有对陈后主的扶立之功,可谓是陈朝最后的柱石。可惜,陈后主贪图美色,与萧摩诃的娇妻私通,以至于柱石倒塌,无异于自毁长城。#头条# #历史#

参考文献:《陈书》《南史》

历史上先后两个涿郡:汉时涿郡,位于今北京市南部,郡治涿县;隋时涿郡,则包括今北京市一带,郡所蓟县。

历史上先后两个蓟县:隋时蓟县在西边,而不是今天津市蓟县。

历史上先后两个渔阳郡:汉渔阳郡,其地相当于隋涿郡;而隋渔阳郡很小,其地仅相当于今天津市蓟县,可以忽略不计。

隋炀帝三征高丽,涿郡、及其以东的北平郡,为隋军的前进基地。

隋时北平郡,即汉时的右北平郡。

隋炀帝,以左御卫大将军薛世雄为涿郡太守;以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北平郡太守;以邓暠为辽西郡太守。

李景、李渊,皆出自陇西李氏,皆为凉武昭王李暠的后裔,而李暠,则为汉时名将李广的后裔。

李景的后裔,为唐时名将李晟。

李景,天水郡休官县人,出身将门,其父李超,是北周应州、戎州刺史。李景勇力过人,骁勇善战,擅长射箭。

李景出道很早,参与了北周灭北齐的战役,授仪同三司。隋代北周,他又平定了尉迟迥叛乱。

587年,跟随史万岁在大青山,大破突厥。

590年,李景任行军总管,又在隋灭陈之战中立功,晋升为上开府。江南叛乱,李景任行军总管,随同杨素镇压了叛军,班师后,授鄜州刺史。

604年,晋王杨广继位,汉王杨谅在并州发动叛乱,代州总管李景带兵前往镇压,大破叛军。

李景不久被征召到京城,晋升为柱国,拜为右武卫大将军。

605年,在今青海一带,大破吐谷浑汗国,晋升为光禄大夫。

609年,隋炀帝西巡,到天水郡,特批李景坐在齐王杨暕之前。

616年,隋炀帝任命老将李景为北平郡太守,准备再次进攻高丽所用物资。

李景的部将、虎贲郎将罗艺,是中青年将领,性格凶狠暴烈,时常挑战老将李景。

罗艺,588到627,活了三十八岁,襄州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人氏,生于京兆府云阳县(今关中泾阳县一带),也是将门虎子,其父罗荣,任隋朝左监门将军。

罗艺生性凶暴狡黠,刚愎固执,不讲仁义,但他勇于攻战,善使槊。隋炀帝在位期间,因屡立战功,官至虎贲郎将。612年,隋炀帝发兵攻打高句丽,命罗艺驻守北平郡治所新昌县(今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一带),后来,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制。

罗艺年轻气盛,熟悉兵事,部队纪律严明。但他本人任气纵暴,李景任北平太守后,成为他的上司,双方互相仇视,罗艺诬陷李景谋反,但隋炀帝不信。

隋末,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涿郡太守薛世雄率郡出征瓦岗寨,兵败身亡,涿郡物阜民丰,加上兵器精良,粮仓充盈,周围的盗匪,趁机前来侵扰掠夺。留守的官员,虎贲郎将赵十住等人,不能抵抗,罗艺自行出战,援助涿州,击退盗匪,威望越来越高。

赵十住等人忌恨罗艺。罗艺率兵回城,赵十住等人害怕,都前来听命。于是罗艺分发府库财物,赐给将士,打开粮仓赈济穷人,境内军民都十分高兴。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罗艺趁机自立,出兵击杀李景,自称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市一带)总管,成为一大割据势力,薛世雄之子薛万钧薛万彻,皆投靠罗艺。

窦建德等各方势力都想拉拢罗艺,分析过形势后,罗艺决心投唐。

618年,唐高祖任命罗艺为幽州总管。窦建德在攻克冀州后,兵势强盛,遂统领十万兵马攻打幽州,罗艺率兵迎战。罗艺听取薛万均建议,使万均带数百骑兵埋伏在幽州城旁,俟机冲锋。果然,窦建德的部众渡河攻城,刚渡过部分人马,薛万均即带领骑兵对窦军进行攻击,大败窦军。

窦建德收拾人马,分兵数路,攻打霍堡、雍奴(今天津市武清县一带)等县。罗艺又派兵迎战,双方军队对峙一百多天,窦建德不敌,只得退兵。

620年,唐高祖李渊,封罗艺为燕郡王,赐姓李氏,从此,罗艺改名为李艺,为唐立下大功。

622年,罗艺带兵数万,在徐河攻破刘黑闼弟刘十善的军队。几个月之后,刘黑闼二次起兵,罗艺再次奉诏讨伐。唐高祖命太子李建成,总统诸军征讨刘黑闼,罗艺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忠实部将,刘黑闼战败被俘斩杀。

罗艺随李建成击败刘黑闼后,入朝,唐高祖盛情接待了罗艺,拜他为左翊卫大将军。罗艺自以功高位重,目无他人,罗艺、薛万钧、薛万彻等,皆被李建成拉拢,结为党羽,罗艺无故殴打李世民的部下,

当时突厥屡次成为侵扰的祸患,因罗艺一向在北边有威名,突厥人畏惧,唐高祖令罗艺率军镇守泾州。

626年,李世民即皇帝位后,大封功臣,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同时也收服了薛万钧薛万彻。罗艺因为曾得罪过李世民,内心恐惧不安,便图谋反叛。

627年正月,罗艺假称奉密敕,率军向长安进军,途中趁势占据了豳州。太宗命令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率兵讨伐罗艺。朝廷大军还没抵达,罗艺部下起兵攻打罗艺,罗艺猝不及防,大败,抛弃妻子儿女,带领数百名骑兵逃奔突厥。到了宁州边界,经过乌氏驿站时,罗艺的左右,斩杀罗艺,把他的首级送到了京师。朝廷在市集悬首示众,并取消姓李,恢复了其本姓罗氏。罗艺之弟罗寿当时任利州都督,也被诛杀。罗家将彻底结束。

太子李建成的余党,至此全部消灭,李世民唐太宗,就此坐稳了皇位。

下周一10月17日,重点关注这4个最具爆发潜力的板块!

一、人气龙头:

1、医疗(科创板):

欧普康视、楚天科技、大博医疗、东富龙、海泰新光、维力医疗

2、信创(情绪):

汉王科技、英飞拓、南天信息、证通电子、竞业达

3、电力设备-风光储(反弹):

爱旭股份、良信股份、湘电股份、中来股份、新雷能

4、趋势股(跌破5日线剔除):

彩虹集团、水发燃气、沧州大化、汇通能源、瑞丰新材、航民股份、皖仪科技、汇绿生态、棒杰股份、诚益通、聚光科技

(所有个股来自公开数据!)

二、板块观点:

1、猪肉今天没写上了,走势有点慢,整体没有问题,适当做T。

2、医疗板块大爆发,周一估计还会有冲高,注意一个板块爆发后就只适合打板选手了。医疗板块周一分化以后,后续等几天估计还会有行情。

3、信创走得非常强势,打板选手继续重点关注!

4、风光储里面光伏今天爆发了,这个板块我估计在里面的也是之前被套着的,继续关注反弹的走势,没有的先不入场。

5、半导体这几天走势非常弱,逻辑和信创一样,依旧存在补涨的可能,都跌成这样的,在里面继续拿着,不在的不参与。

6、走势较强劲的趋势股最近又开始多起来了,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这些趋势股短期位置较高,带好止损。

7、目前市场的板块已经开始走出了一定持续性,不再像之前那样,一天一个板块,对于刚刚的板块,适当追一追后排没事。

(所有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操作建议!)

三、指数解析:

这周刚好对折,周三上午之前一片腥风血雨,周三下午开始,一派牛市气象。

A股这几天持续吸引资金入场。今天量能已经达到8600亿,已经有些赚钱效应了,这波力量估计不会停下来,对于相关有持续性的板块依旧值得关注。

但是,就从指数来说,我一直认为大盘就是围绕3000点上下70个点左右波动的大震荡行情!

这个位置今天已经达到上限了,也就是说周一有可能会出现冲高回落,这点需要注意。

最后,欢迎交流讨论,祝点赞、关注的朋友股票长红!

#财经##A股##股票#

597年,高句丽国王高汤病逝,儿子高元即位。大隋至尊杨坚派钦差大臣前往朝鲜半岛,任命高元当开封府仪同三司,继承辽东公爵位。高元谢恩以后,第二年,就带领几万人进攻辽西。

杨坚大怒,命令汉王杨谅和上柱国王世积率领30万大军讨伐高句丽。高元非常害怕,赶紧派使者到大隋道歉,请求宽恕。

到了610年,隋二帝杨广到东突厥汗国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的御帐做客,正好遇见了高句丽的使者。

黄门侍郎裴矩对杨广说:“高丽本是子胥余当年的采邑,两汉王朝及晋王朝时代,都曾经设立郡县。今天不肯臣服,俨然另成一个国度,先帝杨坚打算讨伐,立意已久,只因杨谅无能,出师不利。现在正逢陛下盛世,怎么可以放弃,使文明世界沦落成为蛮荒之邦!如今他们的使节亲眼看到突厥全盘华化,我们正可以利用这项恐惧心理,胁迫他们国王到京师朝见。”

杨广接受,命牛弘向高句丽王国使节宣读杨广的诏书,说:“我因为启民可汗诚心诚意侍奉隋,所以亲自驾临他的御帐。明年,我将往涿郡,你回去告诉你们国王,应该前来朝见,不要惊疑恐惧,我接待他的礼仪,跟我接待启民可汗一样。如果你们国王不来,我就率领启民可汗,到你们的国土巡视。”

高元听说后很生气,再也不把自己作为大隋的藩属,应有的礼节都没有了。杨广大怒,决意倾全国之力讨伐高句丽。这才有了三征高丽,最后导致国家灭亡的故事。

现在来看,隋朝本来是中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一,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心甘情愿臣服于中原,只有大隋朝时期。

就是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却也禁不住杨广瞎折腾,几年时间,就败亡了。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早知如此,杨广还会讨伐高丽吗?在国家败亡的时候,杨广一定也后悔了吧?#历史真相官# #头条品书团# #翘楚读书会#

庐江王李瑗谋反被杀后,其姬妾被籍没入宫。

后来,唐太宗指着这个姬妾对王珪道:李瑗杀了她的丈夫,又纳她为妾,所以李瑷罪有应得。

王珪问:陛下认为李瑗所为对还是不对?

太宗不高兴地说:杀死他人又娶其妻,你怎么还问对错呢?

王珪答道:陛下圣明!不过,既然陛下知道李瑗灭亡的原因,却把他的妾留在身边,陛下实质上还是认为李瑗所为是对的。

王珪的话实际上在说,李瑗杀夫夺妻罪有应得,而您杀了李瑷又夺了他的妻妾,实质上不是一回事吗?

太宗一愣,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好一会儿才说:你说的对。

然后就命人把这美人放出宫去。

这王珪是谁,竟然如此大胆?

其实,王珪原是旧太子李建成的心腹,武德七年,庆州刺史杨文干兵变,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的矛盾加剧。唐高祖认为王珪未能劝导太子,致使其兄弟失和,将他流放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即位之后,知道王珪是个人才,就把他召回京师,任命他为谏议大夫。

贞观元年太宗对群臣说:只有君臣相得,天下才能太平。汉高祖以武功取天下,能够传国久远,就是因任用贤臣之故。朕虽然不算圣明,也希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使天下安定。

王珪说:陛下若能广开言路,纳取谏言,臣必竭尽心力。

太宗遂准许谏官同宰相一同入宫议政。当时,王珪多次进谏,深受太宗信任,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赐爵永宁县男。

同年八月,王珪请侍中高士廉向太宗呈递密奏。高士廉却将密奏扣下,事发后,高士廉获罪被贬。

贞观二年,王珪接替高士廉,代理侍中之职,并进爵永宁郡公。贞观四年,太宗正式任命王珪为侍中。

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亲舅舅,长孙皇后是在高家长大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时,高士廉是其麾下最得力的干将;而王珪则是李世民死对头李建成的心腹。

太宗任人唯贤,从中可见一斑。

王珪早年在隋朝做官,因叔叔随从汉王杨谅起兵造反被杀,按律该连坐,于是他就躲到终南山隐居。

在隐居期间,他结交了房玄龄、杜如晦,并与二人志同道合结为好友。

一次,王珪母亲李氏说:你将来定会显贵,但不知道跟你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你把他们约来我看看。

恰好房玄龄等人前来拜访。李氏暗中观察后大吃一惊,命人备办酒食,并对王珪说:这两人都有宰相之才,你能与他们交往,将来必定显贵。

所以,李世民即位之后,房、杜二人就极力向太宗推荐王珪。

王珪拜相后,与房玄龄、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征等人一同辅理朝政。

有一次,太宗对王珪说:你和房玄龄、魏征等人都是朕的股肱之臣,爱卿是否能对他们的才能做一些品评,并说说自己同他们比较谁更贤能?

王珪略一思索回答道:勤勤恳恳地报效国家,尽心竭力无所保留,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双全,出征可以为将,入朝可以拜相,我不如李靖;陈事进言详尽明白,上传下达忠实公正,我不如温彦博;解决繁重的困难,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己任,希望皇帝跟尧舜一样圣明,我不如魏征。

说到这里,王珪自信地说:说到辨别清浊,疾恶奖善,我与他们相比,倒是略有长处。

太宗抚掌而笑说:爱卿的品评可谓入木三分,与汉高祖点评汉初三杰有同工异曲之妙!

李世民一共生了二十一个女儿,除了有四位早夭,剩余的,大半都嫁给了凌烟阁功臣之子。

王珪虽然不是凌烟阁功臣,但他也是太宗儿女亲家,太宗把女儿南平公主嫁给了他的儿子王敬直。在公主即将下嫁到王家时,王珪想起了一件事,主动来找亲家协商。

原来,根据礼制要求,女子出嫁到夫家,需要举行拜见“舅姑”的礼仪,“舅姑”,是古代出家女子对丈夫父母的称呼。这个礼节的程式并不复杂,就是成婚后的次日早晨,新妇沐浴之后,在丈夫的陪伴下,手捧装有干果的圆形竹篮子,来到堂厅拜见公婆。行此礼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以此表明新妇已为夫家正式接纳,并将在日后孝敬长辈,可谓人之常情

然而,这个老规矩在唐朝初期却遭遇到了挑战。李唐皇室的公主出嫁,此前都未这么做。究其原因,当为顾及皇家的威仪和尊贵。还有,唐朝公主一旦到了出嫁的时候,皇家首先要为她营建宅第,而不会像一般妇女那样,嫁入夫家从夫而居。这无疑又是一个很好的“借口”。

大凡娶了公主的人家,儿子一旦跟公主成婚,那就得搬出去住,人家公主日后上不上门,全凭她的情愿。

王珪去见太宗,就是想谈这件事情。他很恳切地提醒太宗:《礼》有妇见舅姑之仪,但近代风俗弊薄,公主下嫁,这一礼仪被废弃。主上圣明,什么都遵循法制,我打算接受公主的谒见,并非为了自己的荣耀,而是想成全国家之美。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听了王珪的奏报,唐太宗很高兴,当即同意女儿南平公主在出嫁后,也需要行妇见之礼。

于是,在成婚后的次日一早,南平公主便在夫君王敬直的陪同下,前来向公婆行礼。此时,王珪和妻子就位而坐,南平公主则亲自执笲,行盥馈之礼,礼成而退。

也就是从这一次开始,唐朝公主下嫁,恢复了行妇见之礼。

从这件小事上也可以看出,李世民被称为千古一帝,并非浪得虚名。

公元710年9月10日,31岁的李重福兵败投水自尽,他的弟弟殇帝李重茂也受到牵连,被迫离开长安,被迁到集州,唐睿宗李旦令中郎将率武士五百人对李重茂进行监视与软禁。

公元714年,年仅20岁的李重茂不明不白地死于房州。

李重润被赐死,李重福跳河自尽,李重俊起兵被杀,李重茂被禅让遇害,唐中宗李显名下总共四个儿子,结果四个儿子的人生都是悲剧。

其实唐中宗李显名下皇子的悲剧并非个例,这样的悲剧早已在李唐皇室蔓延,无论是唐高祖李渊的皇子,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子,抑或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子,悲剧都是永恒的主题。

或许有人会说,怎么会呢?不都是金枝玉叶吗?

要命就要命在金枝玉叶上。

唐高祖李渊二十二个儿子,命运如下:

隐太子李建成,高祖长子,在玄武门之变遇害。

太宗李世民,高祖次子,登基称帝。

卫王李玄霸,高祖第三子,早薨无子。

巢王李元吉,高祖第四子,在玄武门之变遇害。

楚王李智云,高祖第五子,太原起兵时,李建成和李元吉逃走时没有通知他,结果被官府扭送长安公开问斩,时年十三岁。

荆王李元景,高祖第六子,永徽四年,坐与房遗爱谋反赐死。

汉王李元昌,高祖第七子,贞观十七年,卷入李承乾谋反,被勒令家中自杀。

酆王李元亨,高祖第八子,贞观六年遇害,无子。

周王李元方,高祖第九子,贞观三年遇害。

徐王李元礼,高祖第十子,咸亨三年薨。

韩王李元嘉,高祖第十一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谋反遇害。

彭王李元则,高祖第十二子,永徽二年薨。

郑王李元懿,高祖第十三子,咸亨四年薨。

霍王李元轨,高祖第十四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徙居黔州,坐着囚车行至陈仓遇害。

虢王李凤,高祖第十五子,永隆二年薨。

道王李元庆,高祖第十六子,麟德元年薨。

邓王李元裕,高祖第十七子,麟德二年薨。

舒王李元名,高祖第十八子,永昌年,为丘神勣所陷,遇害。

鲁王李灵夔,高祖第十九子,垂拱四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配流振州,自缢而死。

江王李元祥,高祖第二十子,永隆元年薨。

密王李元晓,高祖第二十一子,上元三年薨。

滕王李元婴,高祖第二十二子,文明元年薨。(江南名楼滕王阁正是由他所建)

如果把早薨也算作正常去世,李渊二十二个皇子中,有十一位皇子死于非命。

再来看唐太宗李世民十四个皇子的命运:

李承乾,太宗长子,贞观十七年太子身份被剥夺,两年后卒于黔州。

楚王李宽,太宗次子,早薨。

吴王李恪,太宗第三子,永徽四年,被诬会同房遗爱谋反,遇害。

濮王李泰,太宗第四子,永徽三年,薨于郧乡,年三十有五。

庶人李祐,太宗第五子,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赐死。

蜀王李愔,太宗第六子,永徽四年,坐与恪谋逆,黜为庶人,徙居巴州,后改为涪陵王。乾封二年遇害。

蒋王李恽,太宗第七子,上元元年,有人诬告李恽谋反,惶恐中自杀。

越王李贞,太宗第八子,垂拱三年七月起兵失败饮药而死。

高宗李治,太宗第九子,登基称帝。

纪王李慎,太宗第十子,垂拱年间被牵连进李贞起兵事件,被改姓虺氏,载以槛车,流放岭南,至蒲州遇害。

江王李嚣,太宗第十一子,贞观六年遇害。

代王李简,太宗第十二子,贞观五年遇害。

赵王李福,太宗第十三子,咸亨元年薨。

曹王李明,太宗第十四子,永隆元年,因与庶人李贤交往,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后遇害。

李世民十四个皇子,除李福、李治外,竟有12人死于非命!

再来看唐高宗李治八个皇子的命运:

燕王李忠,高宗长子,被许敬宗诬告与上官仪谋反,赐死,时年二十岁。

悼王李孝,高宗次子,早薨。

泽王李上金,高宗第三子,载初元年,被武则天诬陷谋反,狱中自杀。

许王李素节,高宗第四子,载初元年,被武则天诬陷谋反,在洛阳城门南被缢死。

孝敬皇帝李弘,高宗第五子,上元二年,从幸合璧宫,中毒薨,时年二十三岁。

章怀太子李贤,高宗第六子,文明元年,武则天授意酷吏杀害。

中宗李显,高宗第七子,两次登基称帝,公元710年被毒身亡。

睿宗李旦,高宗第八子,两次登基称帝,三让皇位,让母,让兄,让子。

对于李治八个皇子的命运,其实是七个悲剧加一个准悲剧。

唐中宗李显呢?

四皇子命运如下:

长子李重福,公元710年起兵失败,投河身死。

次子李重润,因议论二张专权,被武则天杀害。

第三子李重俊,公元707年起兵失败,被杀身死。

第四子李重茂,公元710年被禅让,四年后在房州遇害。

四个皇子,四出悲剧,经历不完全相似,悲剧的主题却一脉相连。

公元653年,吴王李恪被赐死,死前李恪怒不可遏骂着一个人说:“长孙无忌弄权,陷害良善,若是祖宗有灵,必让长孙无忌一族覆灭!”说音未落,几名带刀侍卫将三尺白绫放在李恪面前,李恪拿起白绫含恨自缢而亡。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母亲是隋炀帝杨广之女杨妃,是李世民第六子蜀王李愔同母兄。武德二年,李恪出生,两岁时被封长沙郡王。贞观二年(628),李恪从汉王改封蜀王,并让他任三十六州的都督,李恪当时只有十岁,因为年纪尚小,所以只是领职位而不赴任。

有一次,十岁的李恪拜见皇叔密王李元晓,按照规定皇帝的兄弟要向皇子回拜,李元晓答拜,为此中书舍人高季辅上书说:“臣看见皇子拜见皇叔,叔叔们也要答拜。王爵既然相同,家人之间应有礼节,怎么能颠倒长幼尊卑呢?”李世民只好下诏李元晓等人不必再向皇子回拜之礼。

636年,李世民不顾文武大臣的反对,想通过世袭、重置封国方式,把自己的弟弟和儿子的封国全部为世袭,李恪在这个时候改封吴王,权万纪为吴王的长史。

一天,李恪外出狩猎,但是李恪却惹了一个大麻烦,他竟然践踏庄稼里的麦田,御史柳范不得不上书参奏。然而,李世民看完奏章后反而偏袒李恪,将李恪的错都怪权万纪,说:“权万纪辅佐我的儿子,不能纠正他的过错,罪当死。”

于是,御史柳范又进谏说:“房玄龄辅佐陛下,都不能够阻止陛下游猎,怎么能单单怪罪于权万纪?”李世民看了这话龙颜大怒,便单独召见柳范,带着怒气问道:“你为什么要犯颜指责朕?”

柳范回答说:“臣听说为君者圣明,臣子正直。陛下仁德圣明,臣不敢不进自己愚钝的正直。”李世民这才打消了怒气,下诏免去李恪的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作为惩罚。

638年,被免去安州都督的李恪复任,赴任之前李世民写了一封信告诫,说:“让你作为屏藩保卫国家。你要勉励自己不忘父子之道,好好学习河间献王刘德、东平宪王刘能的美德。用义来处理政事,用礼来节制自己…………所以告诫你这些话,是作为父亲的教诲。”

643年,李世民的三个儿子齐王李祐、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都因谋反先后被废,嫡三子李治被立为太子。但是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后悔了,他找来长孙无忌,说:“稚奴为人懦弱,恐怕他不能守住大唐的天下,怎么办?吴王李恪英武果敢很像我,我想立他为太子,怎么样?”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大吃一惊,自己是李治的舅舅也是长孙皇后的兄长,是不会容一个庶子李恪去代替嫡子的李治,于是长孙无忌反对,李世民就问:“你是不是因为吴王不是你的外甥,所以才反对吗?”

长孙无忌回答说:“太子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之君,太子的位置这么重要,陛下怎么能随便改变?”李世民听了之后,方才打消了立李恪的想法。

不久,李世民把李恪召进宫,对他说:“父与子虽然是最亲近的,但是如果儿子有罪,律法也是不能以徇私的。汉武帝已经确立汉昭帝,燕王刘旦不服,他私下图谋,结果霍光凭诏书就可以将他诛杀。你身为人臣,也要以此为诫!”长孙无忌知道此事后,犹为记恨李恪。

650年,李治继位之后,李恪作为李治在世最为年长的兄长,所以封李恪开府仪同三司、司空、梁州都督。次年,又加授李恪为太子太师。

653年二月,房遗爱和其妻高阳公主等人密谋废李治立荆王李元景一事败露,长孙无忌负责审理,而房遗爱为活命想学当年告发李承乾谋反的纥干承基,遂合了长孙无忌心意便诬告李恪也谋反。

事后,李治不想杀李恪,哭着对大臣说:“荆王是我的叔父,吴王是我的兄长,朕想赦免他们的死罪,可以吗?”

可是兵部尚书崔敦礼就说:“以前周公诛管叔蔡叔,汉景帝平七王,汉昭帝时,燕王刘旦和鄂邑长公主谋逆,都按律处以应有的刑罚,现在陛下怎么能为了吴王荆王他们而改动律法就为了施舍恩情呢?”

于是李治下诏赐李恪和李元景自缢,李恪在死前大骂长孙无忌,就有了文中开头李恪诅咒长孙无忌的一幕。李恪死后,四个儿子被流放岭南,胞弟蜀王李愔也受连坐废为庶人,流放巴州。

659年,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陷谋反,长孙无忌流放黔州,他的儿子全也被罢官流放岭南,在途中许敬宗派人令长孙无忌自缢,死后,长孙无忌的近支亲属也流放岭南。

李恪,是李世民十四个儿子中最出色的一位皇子,他不仅精于骑射,颇通文史。被李世民数次当着众大臣的面赞扬“这个儿子,英武过人,最象我。”只可惜,年仅三十四岁就被长孙无忌所害,若是他成为李世民的继承者,或许大唐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旧唐书》

公元600年,突厥南下犯境,隋命大将史万岁出塞征讨。大斤山下,劲风烈烈,两强相遇之际,达头可汗得知隋军主帅是史万岁后,不由脸色大变,一把抓住斥候问:“彼可是昔日敦煌戍卒?”“正,正是”种种往事一时皆涌上心头,吓破胆的达头不敢犹豫,立即拨马逃跑。

正严阵以待的史万岁,见敌人竟然未战便逃,不由大喜,率军策马追击百里才追上,随即大破突厥,追亡逐北数千里,大胜而归。

史万岁是隋初名将,一生数起数落,以爱兵如子,能征善战闻名于世。年少时的他英俊威武,魁梧雄壮,可谓生了个好相貌。一张硬弓纵马疾驰,百发百中,迅疾如猛虎。又因好读兵书,精通占卜,为时人誉为“文武双全”。

十五岁那年,史万岁随父出征。彼时周,齐两国大战于邙山之下。自古及今,无数逆天的英才已经告诉我们,能力的大小与年龄的老幼并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当两军战至酣时,鼓声震天,杀声遍野。史万岁登高观战一会后,对军事天生敏锐的他立刻判断出,己方将败。随即命令随从收拾行装,马上离开。

不一会,北周军果然大败,死伤无数,而十五岁的史万岁却毫发无损,全身而退。一时之间,史万岁年少聪颖之名响动国内。

而这以后,史万岁的开挂人生便开始了。由他主演的一系列惊世骇俗的桥段,开始一幕接一幕上演。

公元580年,杨坚篡位前夕,老将尉迟迥起兵叛乱,一时之间,天下应者云集。杨坚慌忙派总管梁士彦前去平叛,史万岁也随在军中。

当大军行至冯翊郡时,一行大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允许末将将那第三只雁射下,以为将士壮行。”言毕,搭弓便射,大雁应声而落,正是第三只。一时之间,将士们看的目瞪口呆。良久,军中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

此后平叛,史万岁每每头功,等到最后决战时,官军略显颓势。眼见情势危急,史万岁大呼杀贼,身先士卒,驰马奋击,连杀数十人,全军顿时士气大振,战局迅速扭转,叛军大败。

此时尉迟迥虽已年过六十,但手握数十万大军,不可小觑。此战若败,杨坚篡位定会失败。所以此战的意义对杨坚殊大,因此他特封史万岁为上大将军。

上大将军,位处所有大将军之上,可见杨坚对史万岁的重视,此时的史万岁正是春风得意之时。可惜,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往往乐极之时,一不小心,便是祸至之日。

几年后,杨坚成功篡位,建立隋朝。

有一天,大将尔朱绩起兵造反,失败被杀。靠篡位当上皇帝的杨坚,本身就对手下造反格外敏感。当事情牵连到史万岁时,尽管拿不出证据,杨坚还是给他定了个罪,发配到敦煌戍边。

从人上人到劳改犯,天堂与地狱的距离,也无过于此吧。

可是,是金子,无论到哪里都会发光。史万岁到敦煌后发现,敦煌戍主自负勇武,常常单骑深入突厥境内,劫掠突厥人的牲畜。而突厥人打也打不过,追也追不上,每次都只能眼睁睁的看他全身而退。

堂堂将军怎么可能真的安下心当个士兵,拿准武人之间惺惺相惜的心态。史万岁找到戍主,请求效仿他,单骑深入突厥。没几天,史万岁就带着大量牲畜归来。

凭实力,史万岁得到了敦煌戍主的尊重。从此,两人成了好哥们儿,没事就一起去突厥打打秋风,每次都能全身而退,一时之间,两人威震突厥。

公元583年,杨坚决定全线出击,北伐突厥,为自己一统天下扫清障碍。

当秦州总管窦荣定路过敦煌时,史万岁告别戍主,自投军门请求效力。史万岁的勇猛,窦荣定早有耳闻,见他自告奋勇找上门来,不由计上心头。

第二天,窦荣定便派人给突厥人送信说:“将士们何罪之有,奈何让他们互相残杀。不如你我各选一人,一战定胜负。”

当即突厥人选出最强勇士,与史万岁战至一处。没几个回合,此人便被史万岁砍死。突厥当即吓得请和,退回沙漠。“突厥大惊,不敢复战,遂引军而去”。

而史万岁,也因此将功赎罪,连升数级——“由是拜上仪同,领车骑将军”。

之后的每次大战,都有史万岁。比如灭陈之战,平定云南夷族之乱等等,每一次都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00年,杨坚令杨素辅佐晋王杨广,史万岁辅佐汉王杨谅,兵分两路,出塞抗敌。此战史万岁遇敌于大斤山下,大胜而归。而杨素一路什么也没碰到,无功而返。

彼时正值杨广夺太子之位的关键时刻,作为杨广的铁杆盟友,杨素怎么可能允许有别的王爷胜过杨广。所以杨素上奏杨坚:两军遭遇之时,突厥人已经投降了。

言外之意:史万岁是杀降,不但无功,还有过!

杨坚选择相信杨素,无论是史万岁还是血战的将士们,都没有奖赏。史万岁为此数次上表,杨坚都没理会。

几天后,杨坚废除太子杨勇,安排事宜的时候,杨坚问史万岁正在何处时,杨素骗杨坚说:“他去拜访东宫了。”隋文帝闻言大怒,立即下令召史万岁。

而此时正有数百名出征将士在殿前称冤,史万岁安慰他们道:“今天我拼了命也会把这件事处理好”

于是,他见到杨坚就说朝廷不公,态度还十分不逊。惹得杨坚鬼火直冒,直接命令侍卫将他捶死在朝堂之上。“上大怒,令左右暴杀之。”

一代将星,就此憋屈陨落。

wWw.Xtw.com.Cn系统网专业应用软件下载教程,免费windows10系统,win11,办公软件,OA办公系统,OA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开源系统,移动办公软件等信息,解决一体化的办公方案。

免责声明:本文中引用的各种信息及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公司、媒体、协会等机构)的官方网站或公开发表的信息。内容仅供参考使用,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

联系邮箱:773537036@qq.com

标签: 汉王 驱动